(38)释道宣:《广弘明集》卷四,CBETA,T52,n2103,p0112,a16-18。
这与五峰说法几乎完全一致。朱子既以十六字心法为孔门要义,则对汉代以来的经学无论哪门哪派都不以为意不以为然。
[53] 在《太极图解说》中朱子自己也承认,该书刊刻后读者病其分裂已甚,辩诘纷然。五峰的湖湘学理论上可表述为性——心(心以成性)的结构,[36]逻辑重心在心之作用,即将生命潜能的可能性转化为生命成就的现实性(圣贤事业)。《大学章句》与《中庸章句》虽均有长篇序说,但前者主要点出《大学》复性之宗旨目标,后者则以道统为中心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展开论述。余论:两个问题 问题主要有二。这一修改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全文由发生论(Cosmology)变成了本体论(Ontology)。
……只云‘寂然不动之体,又不知如何?此外,对其存养未发之时、当中之时,耳目无所见闻之类的说法,他也难以接受。杨维桢《宋金元三史正统辨》提出的道统者,治统之所在也,正是道统意义的这一用法。刘: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怀疑论。
伦理道德的三条基本来路 李:再回到伦理学,你说伦理道德到底是哪儿来的? 刘:追问历史根源?这是您的思维特色。所以在诉讼中,律师们总要找出犯人所作所为并非犯人自己所能控制、选择的各种原因,如精神失常、环境所逼、一时冲动等,这其实就说明任何行为包括所谓自由意志下的行为,也仍然受因果律的支配,是有原因的,因此我们说自由摆脱了因果,是说摆脱了即不着意不顾及对自己不利的因果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刘:难道仅是个伦理问题? 李:任何科技里都讲因果性,从来没有什么离开因果的自由。还有,最近公布的《清华简》甚好,可见强调只有心性论是儒学精髓,那著名的四人宣言和港台新儒家之误明矣。
所以它不是一个脑子决定或者不决定的问题,都是脑子决定的,脑子决定是有原因的,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你选择了这个行为,你对社会群体就有责任,所以是伦理学问题。刘:嗯,另一种科学论证。
李:但是,人在伦理学上有自由意志,什么意思呢?因为即使你是自由意志,也还是有因果性的,但由于牵涉到个体与个体、与群体的关系,就不同了,就有这个自由即自由选择的问题了。我也相信天道,更赞同天道乃人道,但此天道却不是宋儒的纲常规范,所以即使说是一个世界,仍大不相同。朋友指责我根本不了解您的思想,说宋儒就是一个世界,牟宗三也是,中国思想都是如此。前面已说,例如孝不是什么抽象玄奥的空洞观念,孝的行为都有其具体内容,其中既包含大量认识(即观念),也包含意念和情感。
如到底是否先验,伦理道德与历史的关系,等等。李:我认为,都从历史而来,伦理是历史的外积累,道德是心理的内积累,亦即积淀,即文化心理结构或个体的情理结构。我在美国讲课便直接从文化心理结构讲中国思想史,说这是一个living tradition(活着的传统),有长处也有弱点,我不只是讲古人、死人的学说而已。刘:这是你的理解,但与我近期仔细阅读的思辨实在论,英文就是Speculative Realism,应该说是大相径庭。
刘:Searle要抛弃怀疑论。良知还需要意念和情感的帮忙嘛。
刘:西式爱情观念,也是舶来的。刘:这是个大问题,自由是否遵循因果律? 李:你把两者放在一起就不对,你可以翻翻我那本讲Kant的书,自由是相对因果来说的嘛,所以自由是一种先验幻象,但是这个幻象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嘛。
1995 年我在中山大学讲过,不幸而言中,不必多说了。社会伦理必须体现在个体道德行为上,特别是当今盛倡的美德伦理,讲究的不是应该做什么样的事,而是应该做什么样的人,于是便从个体内在的修养、功夫出发。这个选择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?伦理学便规范这个。当这个信仰被质疑时,他们往往激进反驳。李:我记得我们在哲学对谈中不是讲过嘛,自然科学家不承认有什么自由意志。朱熹讲理是本,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是先有理,即有个先验的理世界,但朱熹又一直强调理不离气。
学生听了便笑着领会了一个世界和两个世界的不同。刘:这是社会性因果,自然有无因果性? 李:很多人对这个就是搞不清楚,因此,它就不是一个个体神经的问题。
刘:在绝对与相对之间,也许没有绝对,但道德相对主义也有问题。自由在Kant 那里是与灵魂、上帝相提并论的积极的先验幻相。
刘:什么意义上的知? 李:你对父亲要孝敬,首先要认识谁是你的父亲,母亲教小孩要爱爸爸,要听爸爸的话等等,这不就是知嘛?。这正是由于有悠久强劲的巫史传统在人心(包括宋儒们本人)中拒绝和抑制的原故。
刘:自由意志当然是在社会选择中完成的,但是当今西方心理科学和心灵哲学的主流之一,却是试图用科学原则去解读人类自由意志的本质。刘:中国早有人禽之辩。刘:就是潜在的了吧? 李:有潜在也有并不潜在,有自己明确意识到,也有未意识到的。刘:形成所谓四七之辩。
李:我说积淀已几十年,人们总常批评说,这是强加理性于感性,抑制了个性。李:我前面已讲了Searle,不论他的品行,但我同意他的一些观点,例如他是主张身心一元论而不是心灵哲学的身心二元论等学派。
李:哪个是先验的?哪个是先验的善? 刘:良知不是固定不变的。看上去是不经过思考,实际是因为长期在某种环境中长大,变为了习惯意识,其中包括意念锻炼(如克己)和情感,它就是广义的教育,教育当然离不开知。
你们大讲孟子,都主要讲四心,恻隐、爱等,我则强调孟子讲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即长期培养锻炼出来的自由意志,才有虽千万人吾往矣,我强调孟子的三不精神(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),正是它培育出了中国士大夫知识人中不少的圣贤豪杰,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,两千多年传承不断,如此悠久强劲,其他文化似不多见。李:所以你尽可追问他们讲的天道、天意、天命等等到底是些什么,是什么东西?哪些是先验的,哪些不是先验的? 刘:对呀,要追问
刘:清人凌廷堪说:当其将盛也, 一二豪杰振而兴之, 千百庸众忿而争之; 及其既衰也, 千百庸众坐而废之, 一二豪杰守而待之。其实应该写本伦理观念或规范的变迁史来谈先验、后验问题。李:我前面已讲了Searle,不论他的品行,但我同意他的一些观点,例如他是主张身心一元论而不是心灵哲学的身心二元论等学派。自由据说有200 多种含义。
李:所谓怀疑论就是后现代嘛。宋儒追求先于气的理世界,亦即天理。
刘:的确是养成的,更多是后天的。还有,最近公布的《清华简》甚好,可见强调只有心性论是儒学精髓,那著名的四人宣言和港台新儒家之误明矣。
李:这些细节我现在不想深究。所以不能把总体过程当成是机械决定论的必然,必须极大地注意偶然性、多样的可能性和选择性。